广西法治日报|鹿寨县黄冕镇综治中心构建三项机制护航特色产业发展

来源: 市委政法委管理组  |   发布日期: 2025-10-20 11:07   

为蚕农化解矛盾纠纷排忧解难

鹿寨县黄冕镇综治中心构建三项机制护航特色产业发展

□广西法治日报记者 赖隽群 通讯员 廖香年

柳州市鹿寨县黄冕镇是广西桑蚕养殖大镇,全镇90%群众从事种桑养蚕。近年来,黄冕镇综治中心聚焦桑蚕产业纠纷特点,建立“快速响应+冷静缓冲+精准沟通”“技术鉴定+法律释明+协商引导”“案例参照+法律警示+情感疏导”三项机制,形成多部门协同、全流程介入、情法理融合的矛盾化解模式,以接地气的举措高效解纷,守护蚕农“钱袋子”。

“快速响应+冷静缓冲+精准沟通”巧解矛盾纠纷

针对单户突发纠纷,黄冕镇综治中心建立“快速响应+冷静缓冲+精准沟通”的阶梯式调解流程,通过多部门联合处置与情绪疏导,推动矛盾双方回归理性协商轨道。

蚕农黄某发现自家蚕种疑似农药中毒,怀疑是邻居为临近的桉树地喷洒农药所致。镇综治中心接到求助后,第一时间联合镇农业服务中心、鹿寨县公安局黄冕派出所、村委会组成联合工作组赶到现场处置,形成“处置—核查—调解”快速响应链条。

调解初期,桉树地所属人王某否认责任,黄某情绪激动,双方争执不下。联合工作组启动“冷静期”机制,通过单独约谈分别核实蚕农损失、普及农药规范法律责任,以情理引导替代直接对抗。最终,王某主动承认过失,黄某降低预期,双方达成赔偿协议。

阶梯式调解流程既及时固定了纠纷关键信息,又以柔性引导消解对立情绪。“争吵对于解决问题没有帮助,给双方‘台阶下’,纠纷化解就顺理成章了。”调解员总结道。

“技术鉴定+法律释明+协商引导”破解群体纠纷

面对集体纠纷的复杂性,黄冕镇综治中心组建“技术鉴定+法律释明+协商引导”的专项调解组,通过专业支撑与利益平衡,实现群体性纠纷一体化高效化解。

9月,8户蚕农相继发现桑蚕出现拒食、不吐丝等疑似中毒症状,初步判断与邻近桉树地无人机喷药后风力扩散有关,双方一度因责任认定和赔偿金额僵持不下。

镇综治中心接到蚕农集体求助后,迅速联动镇农业服务中心、司法所、村委会组建专项小组。农业技术人员现场采样确认农药污染责任;司法所工作人员释明法律义务并核算合理损失;调解组则以“降低诉讼成本”“保障后续生产”为切入点组织座谈,引导双方聚焦生产恢复与成本共担。仅2天时间,双方就达成调解协议。

这样专业“背书”、利益协商、高效确认的闭环设计,既解决了集体纠纷中责任认定难、诉求分散的痛点,又以“短周期低成本”修复生产信心,为同类群体性矛盾纠纷提供专业化可参考的化解路径。

“案例参照+法律警示+情感疏导”平复激化矛盾

面对矛盾激化的过激维权场景,黄冕镇综治中心运用“案例参照+法律警示+情感疏导”的柔性策略,通过法治教育与乡邻情感唤醒,推动极端行为回归理性解决轨道。

蚕农彭某的桑叶地受邻近桉树林喷药污染后中毒,多次协商无果,其采取拦截桉树运输车辆等极端方式维权,双方矛盾激化。调解过程中,调解员引入同类纠纷化解案例,以案释法,提出合理赔偿金额;结合民法典中“相邻权”规定,明确“堵路维权”的违法性;从“乡里乡亲长期相处”角度疏导情绪,强调邻里关系修复价值。最终,桉树林所属人同意赔偿损失,彭某承认过激行为不当,双方现场转账结清、握手言和,邻里关系得到修复。

近年来,黄冕镇综治中心通过三项机制,累计化解桑蚕产业纠纷20余起,为群众挽回损失近百万元,构建起“矛盾预防、快速响应、长效修复”的治理链条,为乡镇特色产业和谐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机制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