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法治日报|今年打糍粑 明年喝油茶

来源: 市委政法委管理组  |   发布日期: 2025-11-05 16:45   

今年打糍粑 明年喝油茶

法官巧解“过年回谁家”家事纠纷

三江侗族自治县群山之间,侗、苗、瑶、壮等少数民族世代相守,跨民族通婚在这片土地较为常见。他们带着各自的习俗组建家庭,文化的交融让日常生活充满多元风情。但风俗习惯差异偶尔也会带来小摩擦,在小家庭里泛起点点涟漪。

近日,三江县人民法院良口人民法庭就审理了这样一起因过年回谁家引发的家庭纠纷:苗族妻子与侗族丈夫因生活习俗差异,到法院提起离婚诉讼。法官通过一场充满温度的调解,帮助夫妻俩解开心结重归于好,让这个走过十年的小家庭重拾温暖和谐。

吴女士与杨先生经自由恋爱结婚,育有一个可爱的10岁女孩小杨。婚后十年,原本和睦的生活却渐渐被日常习俗的差异磨出裂痕。苗族习惯年前提前备好年粑,全家围坐打糍粑才叫团圆,可他总说侗族讲究除夕打油茶,每年要回他老家,这几年我都没陪父母吃过一顿苗族年夜饭。庭审一开始,吴女士就表达心中的委屈。

杨先生也觉得无奈:侗族办喜事、过侗年,亲戚邻里聚在一起唱歌喝酒,她觉得吵闹不习惯,我家老人过寿她也不愿一起去,时间久了老人有想法……”

细碎的习俗差异慢慢积累成不满:吴女士觉得娘家的风俗习惯没被尊重,杨先生则认为妻子不愿融入夫家,两人沟通越来越少。吴女士带着失望起诉到良口法庭请求判决两人离婚。

良口法庭辖区苗、侗群众占比超九成,民族通婚常见,不同民族在饮食、节庆、家庭礼仪等方面习俗交织,既是家庭生活的独特体验,也是民族文化交融的见证。法官深知,在少数民族地区审理离婚纠纷不能只对照法条,更要懂人心”——读懂矛盾背后的观念认同与情感需求。

对吴女士而言,坚持苗族习俗是对其原生文化的珍视;对杨先生来说,维护侗族礼仪是对家庭责任的坚守。两人的矛盾并非感情破裂,而是缺乏对彼此文化的包容和沟通。考虑到案件涉及民族习俗,孩子处在成长关键期,法官没有直接进入庭审程序,而是分别与两人拉家常,倾听他们各自心声,引导他们回忆恋爱时相互包容、一起体验对方民族文化的美好时光。

你们有没有问过孩子,她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家?见双方情绪稍有缓和,法官拿出之前与小杨的谈话笔录。我知道爸爸妈妈最近总是吵架,我不想他们分开。妈妈教我唱苗族飞歌,爸爸带我跳侗族多耶舞,我喜欢听妈妈说苗族古老故事,喜欢跟爸爸去侗寨看鼓楼,少了谁都不行。童真的心声让夫妻俩瞬间红了眼……

借此契机,法官结合辖区内跨民族通婚家庭的调解案例,跟两人聊起和而不同的相处之道:苗家的年粑软,侗家的油茶香,今年一起打糍粑,明年一起喝油茶,不就是两个民族的团圆吗?法官还告诉他们,法庭近年调解的纠纷中,80%以上都能通过习俗互懂文化互尊化解,有的夫妻一起教孩子双语,有的把两家习俗结合办特色家宴,小家庭更有烟火气,成为民族文化交融的小窗口

法官一番推心置腹的开导,加上女儿的期盼,让夫妻俩解开心结。之前我总觉得他不理解我,其实我也没好好认同他的想法。吴女士主动开口。杨先生连忙回应:是我太固执了,以后过年我们轮流陪两边老人,让孩子在更多关爱中成长。吴女士当场提交撤诉申请,夫妻俩带着歉意与谅解手牵手走出法庭,约定回家后先陪女儿去她最喜爱的鼓楼广场跳一次多耶舞。

“在三江,民族通婚家庭不仅是爱情的果实,更是民族文化交融的微小单元。”良口法庭法官表示,法庭始终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原则,审理涉及少数民族的家事案件时,既守住法律底线,又充分尊重民族文化,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和能接受的方式讲透法理说通情理,化解矛盾,让爱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