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卫正义 情暖少年
融水县法院少年审判工作创新思路有效普法
□平安广西网记者 赖隽群 通讯员 贾贞妮
安其身、暖其心、用其长、育其心、普其法、正其本。近年来,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以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犯罪为己任,健全工作机制,延伸司法服务,逐步构建起促进失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少年审判工作新格局。该院审结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由2011年的32件逐渐减少至2016年的11件,呈现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逐年减少的趋势。
疏导心理 矫正行为
来自融水山区农村的少年林山多次与同伙持刀抢劫他人,后被抓获。案子到了法院,法官了解到林山家距离县城很远,家庭贫困,在校期间家人从未探望过他,也无电话交流,导致他性格极为孤僻。
林山被羁押后,表现出粗暴和厌世,有严重心理障碍。法官邀请心理咨询师与林山面对面谈心,聊人生,聊家庭,聊如何实现人生目标。经过法官和心理咨询师友善沟通和心理疏导,林山最终放下思想包袱,决心好好改造,争取早日获释回归社会。
少年审判庭成立以来,特别是青少年维权岗成立后,融水县法院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将心理帮助引入审判和回访帮教工作中,对失足未成年人进行心理辅导、心理矫正,消除其犯罪后的心理障碍和焦虑,为未成年人的行为矫治提供建议,帮助其疏泻消极情绪,消除心理阴影,回归健康人格。
回访帮教 预防再犯
16岁的黄华父母早年因感情不和离婚,父亲平时远在广东打工。由于缺少父母关爱和教导,他性格孤僻,行为偏激。去年他帮朋友出头,犯了故意伤害罪,被判刑2年,缓刑3年。庭审时,黄华流下悔恨的泪水,表达了要认真改过、积极改造的意愿。法官余宏伟见状,对此事上了心,与教育部门多番联系,终于让黄华进入当地一所职校就读。在学校里,黄华不断进步,生活回到正常轨道。
“作为一个常年在少年审判庭工作的法官,青少年失足继续犯案的例子见过很多。青春期是塑造人格、学习本领的重要时期。为了让这些孩子有一技之长,不走上继续犯罪的道路,我付出再多也值得!”余宏伟说。
为“安其身、暖其心、用其长、育其心、普其法、正其本”,融水县法院充分发挥帮教回访在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犯罪方面的突出作用,通过加强与工、青、妇、教以及公、检、司等部门联动合作,积极建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体系和青少年维权工作机制,在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重新犯罪工作中效果明显。近年来,该院判处的262名未成年人回归社会后,继续犯案情况逐年减少,2015年无一人再犯案。
模拟法庭 有效普法
今年国际禁毒日前夕,该院少年审判庭结合青少年维权岗,开展了一次以青少年毒品犯罪为案例的少年刑事审判模拟法庭。
模拟庭审过程同步直播,通过身边同学亲身演绎,以案说法,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威严,增强了学法守法的意识及自我防范意识,收效良好。
为了从源头建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机制,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融水县法院从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网吧管理,加大法律宣传力度等方面入手,联合学校、共青团、教育局、司法局等各界力量,利用以案说法及开展校园模拟法庭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普法教育,构建强大的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体系。
创新方式 寓教于乐
融水县法院少年审判法官结合现代通信技术,利用多手段、新方法创新普法工作,让青少年更便捷有效地学法、知法。
微信是青少年热衷的社交平台。该院精心策划制作,推出“融水县法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利用巡回普法活动在该县校园推广。同学们只要关注公众号,便能第一时间收到该院选编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典型案例漫画、视频等,做到时时关怀、刻刻提醒,寓教于乐。微信还开通“法官热线”功能,实时解答孩子们青春期的迷茫,解开成长路上的心结。
微信公众号受到同学们热烈欢迎,吸收了学生粉丝2400多名,解答学生咨询600余条,为防止毒品进校园、暴力进校园,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起到积极作用。 (文内未成年人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