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疏导教育 引领失足者走向新生
柳州市城中区司法局不断创新,社区矫正模式向动态化规范化转变
□ 通讯员 韦入尹
柳州市城中区司法局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联合高校、法院、监狱、社会机构的法律、心理、公共政策专家,不断创新社区服刑人员管理模式,实现由传统单一的社区矫正模式向动态化信息化规范化的社区矫正新模式转变。截至目前,在矫人员未出现脱管漏管、重新犯罪现象,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解开心结助积极改造
实践中,司法局工作人员发现,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动态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略。有的社区服刑人员对所犯罪状存在不服判的心理;有的意识不到犯罪事实,否认罪行。对此,城中区司法局特别注重心理辅导,安排社区服刑人员与专家谈心,结合沙盘游戏、画疗等多种心理疏导方式,让他们很好地释放压力,解开心结,积极改造。
覃某是城中区村民,因犯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入矫后,城中区司法局工作人员发现覃某情绪比较低落,且沉默寡言。司法局工作人员对此予以重视,把覃某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多次与他谈心,了解其思想动态,为他安排个性化教育课程。终于,在一次心理教育课结束后,覃某主动找司法局工作人员敞开了心扉。
原来,覃某生性老实本分,由于不懂法犯了罪,心里一直过不去这个坎,加之在案件侦查到审判期间被羁押了9个月,身心受到较大打击,进行社区矫正后,又和家人产生矛盾。他身体越来越差,精神也陷入崩溃边缘。
了解这些情况后,司法局工作人员耐心对覃某进行开导教育,并与柳州市志新公益志愿者协会协调,安排了专业心理咨询师对覃某进行单独的心理疏导。经过一年多的教育疏导,覃某感受到了来自政府的关怀和帮助,逐渐调整了心态,认真参加矫正教育和社区服务,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据了解,去年,城中区司法局社区矫正中心针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心理辅导240人次,不断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走出心理阴霾、积极改造。
辨证施教帮重树信心
目前,社区矫正教育方式以集中教育为主,目的在于把系统性的教育内容完整、全面地向社区服刑人员灌输,统一教育标准,完成指定目标。但集中教育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对需要特别关注的对象,无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城中区司法局辨证施教,采取集中和个别教育的方式分别开展社区矫正,并邀请柳州市心理协会的专家每月进行一次排查,排查后需要特别跟进的社区服刑人员名单直接报司法所,作为重点跟踪对象,实行一对一的定点教育。
李某从小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和父母交流不多,缺乏监管,受社会不良习气影响,最终走上抢劫的犯罪道路。2015年1月,李某因犯抢劫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缓刑3年。因尚未成年,他被送到矫正中心接受矫正。
刚进矫正中心时,李某对矫正教育不理不睬。考虑到李某是未成年人,为让他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开展集中教育后,司法局工作人员对他“特别照顾”,采取个案跟踪,为其制定个性化教育课程。司法局工作人员通过每月一次专门的谈心交流,分析李某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引导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鼓励他走好今后的路。
李某从刚开始只是默默听,到后来慢慢把心里话讲出来,还把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告诉工作人员,征求工作人员意见。打开心结后,李某每周每月按时汇报,教育学习活动也按时参加,在公益劳动中表现非常积极。目前,他在技校学习理发手艺。“我要好好改造,将来回归社会后,要用自己的手艺踏实地挣钱,绝不再干违法的事了。我对未来充满信心。”李某说。
文化讲堂为社矫增色
经过大量实践和不断调整,城中区司法局立足社情实际,全面优化矫正课程形式和内容,在原先法律法规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增加就业指导、传统文化教育、禁毒防艾和柳州本土文化讲堂,保证教育与社会生活不脱节。
柳州本土文化讲堂是矫正教育的特色之一,得到社区服刑人员一致认可。课程的特色在于柳州人说柳州事、读柳州史、学习柳州乡土民俗,提升文化和价值认同感。
“柳宗元在人生最高峰遭贬职,但他从未放弃,最终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你们虽然犯了罪,但党和政府从未放弃挽救你们,社会也没有抛弃你们,你们应当把挫折当作人生的一次经验教训,知耻而后勇,积极改造,早日回归社会。”在以“学习柳宗元文化,点燃生活的希望——跟柳宗元学习在逆境中自我调适”“‘柳州’成长记”为题,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教育时,城中区司法局工作人员说。
了解了柳州历史文化名人柳宗元的人生经历,学习了柳宗元创作的经典文章后,社区服刑人员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重新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认真改造,感恩社会,争取早日解矫。
在课外,城中区司法局选取本地有特定教育意义的地点,让社区服刑人员实地参观感受,进一步消化和巩固课堂所学。工业博物馆、柳侯祠、联华印刷厂旧址、东门城楼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都留下了社区服刑人员的足迹。他们不仅参观学习,还参与清明祭祀柳宗元活动,在感受家乡的变化和生活美好的同时,开阔了眼界,加深了文化和价值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