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两级法院去年共受理家事案件5860件,其中调撤案件超六成——
法官+“便袍法官”让家事审判暖民心
□广西法治日报记者 赖隽群 通讯员 覃柳苏 李佳
“你要多想想小皓。他不希望你为了抚养费和他爸爸反目成仇……”2017年12月30日,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家事审判庭开庭审理一起追讨抚养费的纠纷时,一名特殊的“便袍法官”加入调解,劝说当事人。2017年,柳州市法院共受理家事案件5860件,审结4836件,其中调解、撤诉3236件,调撤率为66.91%。这是柳州市两级法院、17个联动单位和165名被群众称为“便袍法官”的家事调解员、家事调查员、心理疏导员交出的成绩单。
社区大姐协助调解
邓先生与李女士因感情破裂协议离婚,约定两人的婚生子小皓随李女士生活,邓先生每个月付给小皓2000元抚养费。邓先生未能履行约定,双方矛盾激化,闹到法院。一审法院判决支持小皓关于抚养费的诉请后,邓先生不服,提起上诉。
由于法官身份特殊,案件调解过程中,当事人往往很难说出心里话。该案主审法官、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庭长宁冰果断启动家事调解员制度,委托龙泉社区的家事调解员谢大姐共同做当事人的工作。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幕:谢大姐头一天到李女士家串门拉家常,隔两天又到邓先生家做客谈心。在谢大姐的热心撮合下,邓先生与李女士初步达成调解意向。
然而2017年12月30日现场调解时,李女士突然反悔:“他跟我离婚了,还拖欠抚养费。我心里这道坎过不去,我不同意调解了!”调解陷入僵局。
“谢大姐,我们用‘背靠背’调解方法:你在法庭里劝解女方;我在法庭外劝说男方。”于是,法庭里,谢大姐从情理出发,与李女士谈她和小皓的未来,帮她解开心结;法庭外,宁冰从法律角度教育邓先生,指出拖欠抚养费影响小皓生活,也影响父子关系。经过调解,当事双方最终握手言和,邓先生当场支付了1万元抚养费。
“便袍法官”持证上岗
宁冰深有感触地说:“为什么我们要花费那么多精力,而不是轻易下判决?这都是为了孩子。父母的离异不可否认会对小皓造成影响。因此,从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出发,通过法官+家事调解员的联动,让父母和平解决问题,对小皓健康成长极其重要,这比机械地就案判决更有温度!”
“审理‘家务事’,不仅需要法官的专业,我们的社会阅历、调解技能等也是法院看中的。”谢大姐说。
2017年11月1日,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与柳州市教育局、民政局、司法局、团委、妇联等部门会签家事调解员、家事调查员、心理疏导员三项工作规程,为少年家事纠纷化解确立家事“三员”制度。
“三员”即家事调解员、家事调查员和心理疏导员,由妇联、司法、民政等部门以及基层群众组织推荐,再由法院根据被推荐人员的知识背景、能力素质、技能专长等分别选聘,颁发聘书并向社会公布。随后,由家事法官根据案件的性质和当事人的意愿,从“三员”名册中选择相应人员参与案件,通过共同创建的微信工作群完成具体工作。
目前,柳州“三员”花名册中共有108名家事调解员、29名家事调查员、28名心理疏导员。他们没有法袍,身着“便袍”持证上岗,是法官的得力助手。据了解,“三员”制度是柳州市在全区法院系统中率先推行的一项新举措。
“单兵作战”转为多方联动
柳州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综治办主任欧顺红称赞道,“三员”制度的构建,是司法力量、行政力量与社会力量的又一次多元结合。第三方力量的不断壮大,使柳州法院家事审判从“单兵作战”转为多方联动。
2017年12月4日,由柳州市委政法委牵头,柳州市中级法院成立广西首家家事纠纷及未成年人案件联动调处中心。柳江县人民法院、柳城县人民法院等6家法院同时设立联动调处工作站。“一中心、六个站点的建立,‘两级多点’的联动调处格局全面展开,推动法院与公安局、妇联、司法局、民政局等17个单位共建的家事审判‘三员’制度等多种联动机制更加有效地运转。”柳州市中级法院副院长闭文军欣喜地说。
近日,记者走进柳州市家事纠纷及未成年人案件联动调处中心。在该中心与柳州市妇联共建的惜缘工作室里,心理咨询师鲁藜作为心理疏导员,正在与小亮抚养权纠纷案中的未成年人小亮玩沙盘游戏。在该中心与柳州市民政局共设的反家暴庇护室里,遭受家暴的陈女士拿到了人身安全保护令裁定书。法官告诉陈女士,裁定书背后不只有法院,还有公安机关和社区为她撑腰。在法官办公室里,家事调查员马玲正在向家事法官汇报走访社区、单位了解到的一桩离婚案件当事人的家庭情况。
“法官+第三方力量”越来越多被运用在情感修复、心理疏导、关系重建等工作上。小亮抚养权纠纷案的承办法官黄焕玲说:“把小亮判给哪一方,不能简单而论,还要了解小亮的想法,考虑他的情感需求。与法官一针见血的询问相比,心理咨询师的做法更容易让小亮说出真实想法,为审判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