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激活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一盘棋”

融水苗族自治县乡村新气象——

“一村一品”激活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一盘棋”

记者:陆寿青梁秋云

崭新平整的环村沥青柏油路延伸到各家各户门口;村头村尾,溪流潺潺,古树掩映,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村道两边,一栏栏有关法治、孝道、励志助学的宣传墙让人眼前一亮,备受启迪;各家各户门前,微庭院、微花园、微菜园,色彩斑斓,亲切自然;村民家门口就业,小孩有人照料,老人不孤独……走进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映入眼帘的这幅新农村图景让人记忆深刻,心生向往。

“在探索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地资源,围绕‘旅游+产业’,以打造‘一村一品’为抓手,既推动了乡村振兴,又促进了基层治理。两年来,我们村先后获得‘广西乡村振兴示范村’‘广西红色旅游重点村’‘广西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村’‘广西科技示范村’‘融水清廉家风研学线路’‘粤桂协助庭院经济示范村’等一系列荣誉称号。我们村还是全县唯一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和‘数字乡村’……”5月中旬,记者来到融水镇新国村采访,驻村第一书记曾钰华面带微笑娓娓道来。

新国村位于融水县融水镇西北郊,距离县城约2.5公里,下辖古选、于七、白沙、古楼、北府、金盆、岭脚、大浪沟、麻洞、铁坑、鲤鱼岩等11个自然屯,住户1291户,人口5780多人。新国村地处县郊,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双龙沟、梦鸣苗寨等两处4A级旅游景区。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引领下,新国村积极盘活周边旅游资源,打造“一村一品”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麻洞屯有90多户人家,走进该屯,浓郁的孝贤文化弥漫整个村庄。该屯进村大门两边,写有孟子的经典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村道两边,各种孝贤故事,随处可见;屯里尊老爱幼蔚然成风,每年评选一次“十大孝贤之家”,当选者门口挂上金色牌匾,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记者到访的当天,“孝贤之家”梁息光一家正沉浸在喜悦之中。梁息光的儿子梁赛亮在安徽服兵役,获评2023年度“四有”士兵,镇党委书记刚刚带队上门给他们送来喜报。“家贤出孝子,为我们屯有这样的优秀儿女而骄傲!”麻洞屯的父老乡亲自豪地说。

孝贤树家风,而守法则有实实在在的物质奖励。麻洞屯每年通过土地流转集体收入颇丰。该屯推行德治、法治、自治三治融合,依靠党支部委员会、理事会、监委会三会集体监督,凡是无违法行为积分不被扣除的农户,都给予奖励。2024年,全屯91户491人,全部由村集体代交新农合,群众共享改革成果,心里充满获得感。

麻洞村的青壮年村民,几乎都在家门口就业。有的到附近的木材厂做工,有的到家门口的作坊干活,有的从事螺蛳粉加工,更多的是搞旅游,搞农家乐。

今年40岁的梁定华把自家门口的空地围成院子,投资20多万元打造“邻墙小院鱼庄”,并利用位置优势,将山后清澈的山泉水引入自家院子,鱼池就在家门口,小桥流水,风情别样,成了附近的“网红”打卡地。今年广西三月三、“五一”假期,梁定华每天接待游客超过100人,收入可观。除了鱼庄,梁定华还利用自家的老宅打造民宿,事业做得有声有色。“过去在广东打工,老人小孩都顾不上。现在回家创业,正逢乡村振兴的好时机,又能照顾老人孩子,这是长久之计……”梁定华的这番选择,正是当地广大农村青年的缩影。

鲤鱼岩的蝶变也得益于“一屯一文化,一屯一品牌”。鲤鱼岩距离麻洞屯几公里,该屯主打的品牌是励志劝学文化。鲤鱼岩背靠石山,山上岩穴如宫廷隧道,一年四季,山后泉水不断,汇成一口十余亩的大水塘,盛产鲤鱼,鲤鱼岩由此得名。鲤鱼岩有192户980多人,是远近闻名的红色教育基地。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对鲤鱼岩前后进行了5次侵袭,都被村民自卫队击退。鲤鱼岩抗战纪念馆就是该屯革命历史的见证。

鲤鱼岩以红色文化为根基,主打励志劝学文化品牌。走进该屯,各种励志读书的典故比比皆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农家子弟一个接一个。据新国村党支部书记曹毅辉介绍,鲤鱼岩向来有求学兴学的传统,每年都给考上大学的孩子发放奖学金,至今全屯已有数十位大学生,其中不乏中山大学等985高校的优秀学子。

现年已92岁高龄的曹议老热爱公益事业,退休后自愿担任纪念馆义务宣讲员,为家乡作贡献,每年接待来访的青少年及干部职工4000多人次,深受当地老百姓爱戴。“鲤鱼岩有着丰富的革命传统文化,我这把年纪了,还能为家乡发展发挥余热,把宝贵的革命精神传扬下去,感觉人生特有意义、特有价值。”曹议老腰上别着喇叭,嘴边挂着话筒,精神矍铄。

“一村一品”激活了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一盘棋”。据介绍,目前新国村已逐步建成“一心、一带、多园”的发展格局,初步建成了城郊乡村旅游示范群。2023年,新国村以双龙沟和梦呜苗寨为代表的旅游业、种养业、木材加工业等各项产业总产值超10亿元,让2000多名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占全村劳动力88%。2023年,该村重点打造集体经济星期天农场,为村民提供25个就业岗位,还通过入股分红、闲置土地流转、合作销售蔬菜等方式,带动126户农户(含47户脱贫户)发展,实现人均年增收3000元。


作者: